寄情艺术跳脱钟摆

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,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,虽趣舍万殊,静噪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

然,

“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,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以之兴怀。”

叔本华认为人生注定是无意义和痛苦的,这和佛教的“众生皆苦”契合,他说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钟摆,不过是在求之不得的煎熬和得到之后的无聊这两端之间来回摇摆。

为了摆脱无聊,人们乐此不疲地需求各种感官刺激来填补空洞的内心、刺激麻痹的神经,达到逃离无聊的目的。然而随着刺激的阈值越来越高,人们获得快乐摆脱无聊的阻力变越来越大,终有一日会走入死胡同。你看,这个过程是不是和吸食毒品很像?

既然万事万物都逃不脱衰老和被厌弃的命运,那么生而为人如何摆脱虚无的困境呢。
休谟的答案是寄情于艺术。他说其他事物都会消亡,但唯有艺术是永恒的。

什么东西存在的时间越久,却越不容易丢失?
答案就是人类文明产生的艺术,比如李白的诗歌、梵高的油画,他们在人类社会中流传的时间越久就越不可能丢失。

然而对普通人而言,什么是艺术呢。我认为休谟口中的艺术的定义可以很广泛,各种审美、沉思和智力活动都可以算作艺术。比如读书、唱歌、绘画、下棋、魔方、书法、化妆、烧菜。换言之只要有一门兴趣爱好,你逃脱人生痛苦的机会便多一分,即便这些兴趣爱好可能也难逃“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”的命运。


寄情艺术跳脱钟摆
http://yoursite.com/2024/07/27/20240727-art-against-clock/
作者
chenxi
发布于
2024年7月27日
许可协议